杨文广

杨文广

山西省 · 忻州市

杨文广,字仲容,并州太原(今太原市)人,为太尉杨业之孙、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的儿子。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卒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享年七十五岁。

杨文广少年时期,以杨家世代功勋入三班院担任低级的武职。庆历三年(1043年),随军入陕西升为殿直,留在韩琦军中。次年,参知政事范仲淹任陕西、河东宣抚使,见到杨文广,非常赏识,又知他是前朝名将之后,就招杨文广作了他的部下。杨文广在其麾下,开始走上了“南征北战”的前线,从事防御西夏的战事,历任十年,多次建立战功,升供备库副使。

皇祐元年(1049年),邕州(今广西南宁市)以南侬智高起兵反宋,宋仁宗命枢密副使狄青宣抚荆湖路,提举广南经制贼盗事,督诸路军攻打侬智高。朝廷以杨文广有统帅才,且熟知广西形势,即超升四级,以供备库使出任广西钤辖,兼判宜(今广西宜山县)、邕二州。杨文广屯守广西历十余年,以功累迁左藏库正使、带御器械。

治平年间(1064~1067年),宋英宗因杨文广是名将之后,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担任了保卫京城和皇帝的将领。后来,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在此期间,杨文广修筑筚篥城(今甘肃甘谷县),成功击退了西夏的进攻,因功受到宋神宗的褒奖,并将筚篥城赐名通渭堡。此后,杨文广历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七里)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县)知军。

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要求重新划定代州边界,宋辽边境局势紧张。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但还未等到朝廷答复,便病逝于军中。第二年闰四月,宋廷追赠杨文广为同州观察使。

杨文广一生的征战生涯计三十余年,他西御西夏,南征广西,北拒契丹,体现了杨家将世代忠诚爱国的精神和定边安民的功绩。近千年来,杨文广的名字一直铭记在今西南、西北、和北部地区人们的心中,他英勇作战的故事也一直为人们世代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