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潭

积水潭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灵寿县并无名为积水潭的地点。积水潭位于北京二环内的西北隅,是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的一个巨大湖泊。以下是关于北京积水潭的详细介绍:

积水潭曾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使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此外,这里也是伏日里浴马的地点。积水潭名称很多,如西海、海子、北湖、莲花池、净业湖、西水关等,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西涯”。关于积水潭名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积水潭又称鸡狮潭,这是因为积水潭汇通祠北后墙外有公鸡和雄狮的石雕。

元朝时的积水潭包括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三湖,总水域比三个湖还要大。元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运河槽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来自江南的漕粮运到大都积水潭码头。这条河道不仅解决了运粮问题,还促进了南货北销,进一步繁荣了大都城的经济。来自全国的物资商货集散于积水潭码头,使得其东北岸边的烟袋斜街和钟鼓楼一带成为大都城中最为繁华的闹市。

元末明初,由于水源上游的村庄人口增加、大量开垦,导致河道淤塞。明为保证皇家用水,又将流经元代皇城东墙外的运河圈入皇城,通惠河与积水潭的联系被切断,水系渐渐干涸。从此,作为京杭大运端点的积水潭也与京杭大运河失去了联系。不通航后,积水潭到大通桥的水系逐渐干涸,到民国修马路时就被填上了。此后,大运河运输来的物资一般到通州便弃舟,改用马车运进朝阳门。从明清开始,积水潭慢慢转化成了贵族、文人游赏的地方,失去了漕运的功能。但由于钟鼓楼就在附近,积水潭附近仍是人口密集区,保持着前朝的繁华。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当年便开始动员民工疏通上游的河道,恢复了对什刹海和积水潭的供水。1950年开始对北海、中南海、什刹海、西小海、积水潭进行全面治理。如今,积水潭已经成为平民百姓休闲、散步、摄影的西海湿地公园,但它厚重的历史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总之,积水潭是北京的一处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水域景点,它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如需更多关于积水潭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访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