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禅寺

圆通禅寺

福建省 · 福州市

闽侯县并无名为圆通禅寺的寺庙,但龙岩市东北部天宫山上有一座圆通禅寺,其详细介绍如下:

圆通禅寺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东北部天宫山,海拔1594米的天宫山又名天公山,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历代僧众在此弘扬佛法,广结善缘,天公山历来以神奇雄峻、清净庄严被列为闽西地区的游览胜地和最大的佛教道场。

相传唐初此处始聚人为寨,后建观音庵。清朝中叶,南海普陀山的法师到此住持,将“观音庵”改为“圆通禅寺”,从此寺名一直承传下来。后因战乱,圆通禅寺的钟声中断了好些年。1949年后,圆通禅寺住持普光法师集资修建了大悲殿和慈云楼,当时香火旺盛,信徒渐多。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圆通禅寺同样遭到破坏。

上世纪八十年代,佛教工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光胜法师在地方政府和佛教界人士的恳求下,由佛教协会调来此间,他看到圆通寺残垣断壁,满目荒凉,感慨万千,发愿重修。另外新建一条整个寺院四外相通的“日月回廊”,全长850米,这是圆通禅寺的一个特色,为省内外寺院所罕见。与此同时,全寺各个殿堂装塑了精美的佛像,购置了各种法器。如今,圆通禅寺已成为一座布局整齐、设施完备、面貌一新、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

圆通禅寺历来注重收藏、保管各种历史文物,该寺藏经阁收藏有北京版和香港版《大藏经》共200多册,其它的经书、典籍18000多卷(套);阁中佛龛供一尊从缅甸迎回的玉卧佛。大雄宝殿里三尊三世大佛像分别高5米和4.6米,神态庄严,造型宏伟。罗汉堂里供奉着500尊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形象各异的贴金罗汉像,这些佛像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大悲殿里的藻井仿明朝旧制,全部用木结构,雕龙描凤的图案以小方块木头接榫而成,不用一枚铁钉;大雄宝殿大门的红木雕刻制作等均为闽西地区仿古建筑之最。此外,圆通禅寺还收藏有著名佛学家、作家、书画家的一批书画、文学作品。

圆通禅寺的主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香炉峰、观音殿、地藏殿和万佛宝塔等建筑。天王殿耸立在高高的台基上,建筑古朴大气,重檐歇山顶,前出廊,四根雕琢精美的盘龙柱引人驻足,做工精良,线条流畅,镂空雕刻的祥龙活灵活现。檐下悬挂金匾,上书“天王殿”。门柱上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含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告诉众生看淡一切,一笑而过,不必太执着,一切皆虚幻。殿内居中的佛龛内供奉着弥勒佛,金身法相,半跏趺坐于须弥宝座上,满面笑容,慈眉善目,使人倍感亲切。

大雄宝殿是圆通禅寺的主要殿宇,重要的佛事活动和早晚课均在此举行。殿内供奉三尊高约5米的金身佛像,分别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佛像神情庄严,面容祥和,宏伟壮观,气势恢宏。佛祖两侧竖立着迦叶和阿难二尊者,殿宇两侧还有供奉着十八罗汉。

主轴线上的最后一座殿宇是法堂,该殿堂很少开门,门外的供桌上有一尊观世音菩萨的圣像。法堂的后面是香炉峰,顺着左手边的回廊前行,在廊道的右侧,会看到一处爬山台阶,顺着台阶上行,香炉峰上供奉一尊地藏王菩萨的金身法相,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头戴五佛冠,手结佛印,面容清秀,神态祥和。此处视野开阔,环境清幽,还可以看到最高峰的弥勒大佛。

从香炉峰下来,回廊的尽头有龙泉,清澈透明的泉水从龙口中流出来,此处已经接近山顶,但涓涓泉水不分四季地流出,从不干涸间断。泉水可直接饮用,甘甜爽口,沁人心脾。龙泉旁边就是进入大悲殿的台阶,只见殿宇高高矗立在台阶上,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四周有大理石的栏板;门楣上悬挂蓝底金字匾,上书“大悲殿”,门旁的楹联写到“音不听能观观我观人观自在;士惟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