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母殿
山西省 · 晋中市圣母殿详细介绍:
圣母殿并非位于介休市,而是坐落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公园内,是晋祠的主殿和主要建筑。它坐西朝东,位于祠内中轴线西端,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飞梁”桥,南北两侧“难老”“善利”二泉呼应,气势磅礴。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但也有说法认为它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并在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进行了重修。它是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的殿堂。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总高19米,面宽七间(也有说法为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平面近似方形。其建筑面积达31米长、25米宽,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充分满足了祭祀活动的需要。
圣母殿的建筑形制、规格和构造方法堪称北宋建筑的典范。它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等技法,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大殿四周26根柱子皆微微内倾,制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这样的设计既增加了建筑造型的稳固力,又使大殿翼角翘起,显示出曲线之美。此外,大殿还采用了“减柱法”,即在殿身四周设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而殿内无一根明柱,这样的设计扩大了殿内空间,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圣母殿内供奉着邑姜的神像,端坐于木制神龛内,凤冠蟒袍,神态端庄。此外,殿内还存有43尊宋代彩塑(也有说法为44尊),这些彩塑多为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也是晋祠文物中珍贵的佳作。
圣母殿前檐廊柱上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其中,六条雕龙制于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两条为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增加。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展现了匠人们的超凡技艺。
此外,圣母殿在两层檐下均施斗拱,上层檐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下层檐为五铺作双下昂,承托着深远翼出的层檐。斗拱与柱高的比例适当,配置十分疏朗,前檐各间设补间斗拱一攒,山面及后檐除稍间施补间斗拱外,其他全都用赴壁拱。这样的设计使得大殿更加雄伟壮观。
总的来说,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游客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微信扫一扫智能生成旅游路线


游玩建议
关于介休市圣母殿的游玩建议,由于介休市后土庙内也有一座后土圣母殿,但更为著名的是位于太原晋祠内的圣母殿,我假设您指的是后者,以下是相关建议:
- 了解历史背景: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也是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它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后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 欣赏建筑特色:圣母殿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其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异常宽阔,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此外,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距今近千年,仍栩栩如生。
- 观赏彩塑艺术:圣母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也有说法为44尊),主像为圣母邑姜,端坐木制神龛内,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
- 游览周边景点:除了圣母殿,晋祠内还有鱼沼飞梁、献殿、周柏、难老泉等众多景点,都值得一游。
- 注意开放时间:圣母殿的开放时间分为旺季和淡季,旺季(4月至10月)为08:30至17:30,淡季(11月至3月)为08:30至17:00。
- 安排游玩时间:建议游玩时长为1~2小时,可根据个人兴趣和体力情况适当调整。
如确定前往介休市的后土圣母殿,建议提前查询具体信息并规划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