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馆-细尾獴
天津市 · 天津城区细尾獴(学名:Suricata suricatta),别名狐獴、猫鼬、灰沼狸、獴哥、海岛猫鼬,是獴科细尾獴属的唯一物种。以下是对细尾獴的详细介绍:
一、外貌特征
- 体形纤细,体长可达到25~35厘米(也有说法为头尾长42~60厘米),尾长17~25厘米(也有说法为尾长约为体长的2/3),成年体重不超过1公斤,雄性平均重约731克,雌性平均重约720克。
- 躯干修长笔直,四肢匀称,后足仅具4趾,趾间有蹼。尾巴长而细,末端为黑色,直立时可用尾巴支撑来保持平衡。
- 毛色灰黄带红,背部有深色横纹,从尾巴基部延伸到肩且每只皆不同。背部毛色黑褐,杂以黄色毛尖,绒毛为深咖啡色;尾两色,上面棕黑色,尾基部和下部为淡黄色。此外,它们的鼻子、耳朵和眼睛周围都是黑色,眼睛周围有黑色圈纹,这些构造作用跟太阳眼镜相同,使它们在艳阳普照下仍能清晰地视物,甚至是直视太阳。
二、生活习性
- 栖息于草原和开阔平原地区,分布量取决于土壤类型,以热带坚硬的土壤为乐土,主要分布于陆地生物群落的沙漠或沙丘,如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以及非洲南部的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的开阔的平原和岩石地区。
- 地栖生物,群体领地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会挖洞,住在大型的地底有着数个入口的网状洞穴,这些洞穴有时候长达25×32米,温度恒定。
- 是一种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其中往往有一雄一雌处于统治地位,其他个体则负责“协助”养育其后代。群体成员相互非常关心,而且排外。不过雄性细尾獴经常搬迁到其他群落去,而雌性却只待在出生的群落里。
- 日间活动,夜晚休息。会用后肢站立起来观察四周,用后脚站立时,利用腹部这块黑色区域吸收太阳的热,以弄暖身体。群体成员会聚集在入口附近相互梳理毛发,然后一起去觅食。
- 喜食昆虫,主要以毛虫、蛆、蝴蝶、白蚁、蟋蟀、蝎子、蜘蛛、蚯蚓、甲虫、千足虫、蠕虫、蜣螂等为食,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如小型蜥蜴、植物和小鸟的蛋、植物的块茎和根。体内没有储存脂肪,所以如果没有每天觅食就会饿死。
- 天敌包括各种鹰和隼,尤以生活在非洲的猛雕为主。遇到天敌时,通常采取逃跑的方式进行躲避。
三、社会行为
- 细尾獴的群体中常有一些站立起来负责警惕的“哨兵”。当其他细尾獴觅食或嬉戏时,会站哨以警告它们靠近的危险。
- 细尾獴的叫声近年来被注意到带有意义,对于不同的掠食者会有其特别的叫声。
- 细尾獴在同一团体的全是领导配偶的手足或子女,表现出利他行为。会从事独特的社会活动,包括了那些看起来像摔角或赛跑的活动。
四、繁殖方式
- 细尾獴是复繁殖性的,一年到头随时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较暖的时候生产。孕期约为75~80天(也有说法为130天左右),也有说法为孕期大约11周。每胎产仔2~5只(也有说法为每胎产仔6~8只),一年可产两至三次。
- 幼崽浑身无毛,诞生在地洞里。耳朵在10天左右打开,10天大时睁开眼睛,3~4周大时断奶。它们在三周大以前不会上到地面上,之后跟保姆在一起在地洞附近约一周左右,直到加入成兽觅食团。完全独立要到7个月大,约一年性成熟,寿命10~13年。
- 通常领导族群的最高阶级配偶才有权繁殖,并会在正常情况下杀光所有非他们所生的幼兽,以确保他们的后代有最好的生存机会。他们也会放逐或杀掉生下有冒犯他们幼兽的母兽。
五、种群现状
- 细尾獴分布范围广,广泛分布在南部非洲的几个保护区,并没有重大的威胁,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但请注意,根据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