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

河北省 · 保定市

疣鼻天鹅,学名Cygnus olor,是雁形目鸭科天鹅属鸟类,别名瘤鼻天鹅、哑音天鹅、赤嘴天鹅、瘤鹄、亮天鹅、丹鹄等。以下是关于疣鼻天鹅的详细介绍:

一、形态特征

  • 雄鸟:全身雪白,头顶至枕略沾淡棕色。眼先裸露,为黑色;嘴基、嘴缘亦为黑色,其余嘴呈红色(也有橘黄色说法),前端稍淡,近肉桂色,嘴甲褐色。前额有突出的黑色疣状物。跗蹠、蹼、爪均为黑色,虹膜棕褐色。
  • 雌鸟:羽色和雄鸟相同,但体形较小,前额疣状突不显。
  • 幼鸟:头、颈淡棕灰色,前额和眼先裸露、黑色,不具疣状突。飞羽灰白色,尾羽较长而尖,淡棕灰色,具污白色端斑。下体较浅淡,多呈淡棕灰色。虹膜褐色,嘴红灰色(也有灰紫说法),爪和蹼、跗蹠绿褐色。

二、栖息环境与生活习性

  • 栖息环境:疣鼻天鹅常栖息于水草或芦苇丰茂的湖泊、水塘、沼泽和河流等水域,也在近海的咸水地带活动。
  • 生活习性:它们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根、茎、芽和果实为食,也吃水藻和小型水生动物,偶尔也吃少量的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昆虫、鱼虾等。觅食时,它们会倒立将头探入水下。此外,疣鼻天鹅是沉默的鸟类,高兴时发出一种沙哑而低沉的“嘶嘶”声。

三、分布与迁徙

  • 分布范围:疣鼻天鹅分布于亚洲中部、蒙古、欧洲、里海、黑海、地中海、印度和新西兰等地。在中国,它们繁殖于新疆中部及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等地;越冬于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等地;迁徙时经过东北、华北和山东部分地区。
  • 迁徙习性:疣鼻天鹅是一种候鸟,9月底至10月中旬迁往南方越冬,次年春季多在2月中下旬至4月初北迁。它们常成小群和家族群迁飞,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进行,沿途不断停息。

四、繁殖方式

  • 繁殖期:每年3~5月。
  • 营巢习性:疣鼻天鹅营巢于僻静的、人难于接近的水塘和湖泊岸边芦苇丛或水草丛中。雌鸟单独营巢或雌雄共同营巢。巢用干芦苇和其他植物堆集而成,结构极为庞大,呈圆形,有主巢和辅巢之分。主巢供雌鸟产卵用,辅巢为雄鸟夜宿用,通常距主巢40~60米远。
  • 产卵与孵化: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9枚,通常5~6枚。新鲜卵乳白色,孵化后逐渐变为肮黄白色或蓝绿色。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为35~36天。

五、保护级别

疣鼻天鹅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 3.1——无危(LC)。

虽然上述介绍中并未特别指出莲池区的疣鼻天鹅情况,但疣鼻天鹅作为迁徙性鸟类,在适宜的栖息环境中均可能出现。如有关于该地区疣鼻天鹅的具体记录或观察情况,建议咨询当地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或相关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