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壶穴
山西省 · 晋城市壶穴又称“水蚀涡穴”、“瓯穴”,是坚硬基岩的河床地带,由于河床旋涡携走砾石、泥沙,侵蚀底部而形成的坑穴。壶穴发展到一定面积便形成潭,往往与跌水一起构成幽秘的小空间。壶穴依据形成原因,可以分为风成壶穴、冰川壶穴、河流壶穴、海成壶穴等形式,其中河流壶穴大多发育于河流基岩床面或者河流两岸阶地上。按壶穴发展作用过程分为正发育的壶穴、消减的壶穴、风化残留壶穴、遗弃壶穴等;按形态可以有圆形、心形、蝶形、不规则状壶穴;按立体结构有槽型、壶型、碗状、不规则状等。有单个的壶穴,也有群体的联合壶穴。
在陵川县,壶穴这一地质遗迹特征显著。壶穴分布在壶口主瀑布区两岸或河流谷坡阶梯状侵蚀台地上,例如在十里龙槽谷坡岸边黄河古河床基岩侵蚀面上,漩涡状水流中挟带砂砾石不断冲击磨蚀河床基岩,从而产生圆形凹穴。这些壶穴在河床上可呈单个或三两共存,串珠或星点网状分布。个体形状有近于完整的圆形、圆锥状、螺旋状等,小者如杯如壶,大者如瓮。石窝中常积水,或者洞穿成为漏斗。在谷中谷两岸的边坡部位,由于水流的侧蚀作用,常使分布在崖边的壶穴受到冲蚀切割而残缺不全。在十里龙槽的两岸谷坡及其南部的孟门山一带残留河床上,被切割成半个的壶穴呈半圆弧柱形,在河流谷坡剖面上如十里画廊一般断续分布。
总之,陵川县的壶穴是黄河之水作用于河床基岩地层的直接产物,是河流侵蚀作用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该地区独特而壮丽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