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禅寺

卧龙禅寺

福建省 · 南平市

我并未了解到建瓯市有卧龙禅寺这一宗教场所,但我可以为你提供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的卧龙禅寺的详细介绍:

卧龙禅寺始建于东汉汉灵帝时期(168~18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三座寺庙之一。卧龙禅寺历史上以禅宗道场为主,但兼传播其他宗派的经典、教义,被称作“各宗并宏的道场”。

卧龙禅寺最初名为“福应禅院”,这是它在隋朝时期的称呼。到了唐朝,因为寺内保存有吴道子所绘的观音像,该寺又被称为“观音寺”。宋初,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9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

卧龙禅寺布局规整,共有四进院落。主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法堂。各殿里里外外都雕梁画栋,有非常多的龙纹饰,浮雕、屋檐、漆彩、木刻、石刻,就连香炉上都雕了很多龙,显得庄严华丽,金碧辉煌,精致绝伦。

进入山门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弥勒佛的金身法相,他坐在宝座上,双腿半跏趺坐,左手持念珠置于膝上,右手则握着如意,面带微笑迎接众生。左右两侧是护法金刚哼哈二将。山门殿旁边有一石碑,上刻“卧龙寺”,为康有为先生亲笔题写。山门殿的背后供有佛教的大护法韦驮菩萨。殿背面匾额上大书“西北第一禅林”,道出了寺院悠久的历史。

天王殿是主轴线上的第二座佛殿。门口的木柱上刻有黑底金字联:“青灯观青史,着眼看春秋一书;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十分”。殿内供奉的是被民间尊为武财神的关羽。天王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大雄宝殿前的两块碑十分醒目。右侧石碑为佛足迹碑,只见碑上有两只大脚印,双足大指上均刻莲花,其余四指皆刻字,足掌刻法轮、宝瓶、双鱼、宝剑等图案。左侧是唐代吴道子画的观音像,线条简洁流畅,有力而生动,可见观音容颜端庄,脚踏祥云,神姿飘逸,让人望而惊叹。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主尊是华严三圣。

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殿,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殿宇的墙壁上画满了菩萨普度众生的壁画,一直到大殿顶部,非常壮观,画工精湛,色彩搭配奇妙,人物栩栩如生。

最后一座殿宇是法堂。内供释迦牟尼佛,两侧竖立着佛陀的两个弟子。

卧龙禅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修。元朝时,卧龙寺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并立有石碑,现碑仍存大雄宝殿东边,“碑石显文如花朵,故人称开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朝对卧龙寺也屡加修缮。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为十方丛林,立碑记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殿堂,立“卧龙历史碑”。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避难西安,给卧龙寺带来新的繁荣。慈禧太后施银千两重修庙宇,并建立石碑坊一座,宏大精美。慈禧还亲书“慈云悲日”、“三乘迭耀”匾额赐寺,并为山门书额“敕建十方卧龙禅林”。当时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们千里迢迢送来各类贡品、佛像,其中佛像均沼令送卧龙寺供养。所以寺内小型佛像甚多。

卧龙禅寺内石碑林立,这些石碑记述了卧龙禅寺的历史,是研究唐朝及明清时期卧龙寺的重要史料,同时也具有绘画、书法价值。

卧龙禅寺是一座闹市中的静谧古刹,处闹市而不失宁静。即使在冬季,寺内松柏苍翠繁茂,环境清幽,院内还有很多银杏树以及其他树种,可以想象夏秋季节更加葱笼优美。

如需更多关于卧龙禅寺的信息,建议访问相关宗教网站或前往实地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