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戏台
山西省 · 忻州市忻府区的古戏台详细介绍如下:
忻州是全国文明城市,也是北路梆子的发源地和“民歌海洋”。作为戏曲、民歌主要载体的古戏台,承载着传统文化,散落在全市城乡的每一个角落,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家业的兴旺。这些历尽沧桑、阅尽繁华的古戏台,曾经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一出出喜怒哀乐,成为那年那月人们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古戏台折射的是一部忻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史。
忻府区连寺沟村应天寺前有一古戏台,建于清咸丰年间,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筒板布瓦顶,前施抱厦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卷棚顶,脊部有墨书题记“大清咸丰二年(1852)岁次壬子三月初十日吉建”,这样精美的古戏台保存下来实属奇迹。
忻府区东张村关帝庙前也有一座古戏台,它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民国三年(1914年)重建。此外,忻府区还有寺坪戏台,位于村南,宽三间,进深四檐,单檐歇山顶。该戏台灰瓦布顶,墙体为土坯垒筑,白灰抹面,檐柱通梁上架龙形、象形耍头十朵,四檐栿上有行龙彩绘。戏台建于清道光十五年,为清代遗构,曾做过学校的教室,后闲置年久失修。另外,忻府区还有东社村崇化寺戏台、南街关帝庙戏台等古戏台建筑。
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而且也是历史建筑。这些戏台大多与庙宇有着必然的联系,戏台总与寺庙相伴,山门、戏台、过殿和主殿在一条主轴线上纵向排开。因为是给神灵献戏,所以戏台大多坐南朝北,台口面向神殿,诚表对神的敬仰,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清朝开始,为区分前后台,戏台通常设置固定的板壁,左右两侧各开文武门,右侧为上场门,左侧为下场门,上下场门上有门额,写有“出将”“入相”“风花”“雪月”等字样。在古戏台建筑中,匾额和楹联是重要的装饰内容,既可起到标名作用,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随着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保护好、修复好这些珍贵的古戏台文化遗产,是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