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耧播种
河北省 · 石家庄市晋州市的耧播种详细介绍如下:
耧,又称耧车、耧犁、耩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可以连续作业的旱地播种农具,有一脚至四脚之分,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适用于北方旱地,在平原及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区,农民用耧开沟播种小麦、粟、谷、豆等作物。耧主要由耧杆、耧把、耧斗(装种室)、耧犁等主要部件组成,其中耧犁是铁制的,其它部分都是木制的。
耧的制作需坚固耐用,以适应田间播种时的颠簸摇晃;也要便于调节,可使种子从装种室顺畅流出,并且保证流量适当。对于多脚耧而言,还须保证各个耧脚播出的种子均匀一致,为此须制作一个调控装置。例如,一种早期的耧在装种室后壁的中下部开了一个籽粒流出孔,而在后壁的外侧安置了一个控制流出孔大小的闸板,闸板用楔子卡紧。当拔起楔子时,闸板可上下移动,以改变流出孔的大小,也就是控制籽粒的流出量。籽粒从流出孔出来后,进入分种室的漏管孔,漏管一端与分种室连接,另一端与耧犁的后部相通,种子通过漏管直接播入土内。有时,在耧后木框的适当位置用两条绳悬挂一根坚实木棒,在耧前进时,该木棒可随后把籽粒掩实。这样,一耧便可起到开沟、下种和覆盖压实三种功能。
耧车的发明始于汉武帝时期,比西欧国家领先一千七百多年。随着农业种植的需要,相继出现了二脚耧、三脚耧等,人力拉耧演变为牲口拉耧。早在元王祯《农书·农器》中就有记载:“耧车,下种器也……中置漏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一人执耧,种乃自下。”两脚耧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耩地的耧,不仅有三腿、两腿之分,又有豁耧、轧耧之别,豁耧耩旱地,轧耧专耩低洼地。
这种使用耧犁进行“条播”的生产方式是中国农业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的重要原因。西方直到公元16世纪才出现条播机,在使用条播机之前,种子是用手点播的,这使得他们常常要把当年收成的一半谷物留作翌年播种。而且,撒播的种子在发芽长成植株不利于生长,而且无法进行有效的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