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宫-兴文塔

泰山宫-兴文塔

河北省 · 保定市

涞源县兴文塔详细介绍如下:

兴文塔位于涞源县县城中心泰山宫内(或说泰山宫东侧、东关),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住泰山宫道人吉录保与干佛寺僧人德丹共同修缮。现存宝塔为辽代重建,是研究辽代砖塔类型的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兴文塔结构式样符合辽代建筑特色,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阁楼式实心砖塔,通高27米(修缮前为22米),占地面积37.6平方米。它由须弥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第一层塔身最高,之后向上逐层高度均匀递减,除角梁外均采用仿木构件。塔刹系铁铸,呈圆形,第三节顶端为莲花,第二至四节为宝珠。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塔刹尖掉落,塔身有一定程度的损毁,虽然后来进行了修复,但新建部分与原始部分结合得不够顺畅自然。

首层塔身辟有塔心室,正南面辟券门,塔身下曾供奉水母娘娘神像,神像座下有古井一口,水深不见底,冬暖夏凉,但因现今水位下降只有塔南面从地下向上冒水,此水为号称“北海第一泉”的涞水源头。东、西、北三面为假门,其他斜面为直棱盲窗。各角方形倚柱,上出平板枋、阑额,用五铺作斗拱,做出仿木檩、枋、椽、飞,顶部为叠涩砖顶。二至五层基本相同,下部为平座,用四铺作斗拱,砖砌勾栏。正面塔身做出假门,各斜面为盲窗。上部斗拱、屋檐做法同首层,各层有柱头斗拱1朵、门窗4个,每层的八角均挂有风铃。

兴文塔内镶嵌有两块重要的碑刻。一块镶嵌在第一塔身东面盲窗位置,为汉白玉碑刻,长52厘米,宽40厘米。碑文记载了涞源古代矿业、冶炼业及铸钱作坊的胜况及建塔的时间,从而看出是铸钱作坊出资修建了这座塔。另一块镶嵌在第二层塔身西北面盲窗位置,也为汉白玉重修兴文塔碑刻,长70厘米,宽40厘米。碑文主要记载了修塔时间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4月,而且还说明了是儒道两家共同主持重修了此塔。

关于兴文塔,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涞源名为飞狐郡,当时土地干旱极为缺水,人们吃水要到六里地外打来。一位心地善良的妇人用自己打来的水帮助一位白须白鬓的老人渡过难关,于是老人赠与马鞭一副,可放在瓮中轻提马鞭水即满,后马鞭被妇人的婆婆抽出,一瞬间水浪翻滚,大水漫淹。妇人为防止给人们带来灾患,于是牺牲自己堵住了水浪,后世人尊称妇人为水母娘娘,并在兴文塔塔身中辟塔心室,供奉了水母娘娘的雕像祈求保佑风调雨顺。

自明初以来,佛道两教先后在塔侧建立寺观,塔侧为道教所在地。但兴文塔没有地宫,始建碑也未提到佛教内容。而且塔名为“兴文塔”,取“兴文重教”之意,是振兴文化的意思。

1982年,兴文塔被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政府对兴文塔进行了最大限度保留原塔部件的修缮。2006年5月25日,兴文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兴文塔全天免费对外开放。


微信扫一扫智能生成旅游路线
游妙方微信公众号
游妙方微信小程序
游玩建议

针对涞源县兴文塔的游玩,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了解历史背景: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后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僧道两家共同主持修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阁楼式实心砖塔,是辽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2. 规划行程:由于兴文塔位于涞源县县城中心的泰山宫内,建议将兴文塔与其他当地景点如阁院寺、慈云阁等结合游览。早上可以前往慈云阁和义慈惠石柱,中午在阁院寺用餐,下午则前往兴文塔参观。
  3. 最佳打卡时间:建议下午3点左右前往兴文塔,此时光线较好,适合拍照。
  4. 欣赏建筑特色:兴文塔的建筑形式独特,每层塔檐都用雕凿的石块拼成八角形,塔身建造整齐美观,砖块和石块之间的连接非常牢固。可以仔细欣赏其建筑细节,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5. 感受文化氛围:泰山宫内主祀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兴文塔作为泰山宫的一部分,也承载着当地人的信仰和寄托。在游览时,可以感受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外,在游玩过程中,请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尊重当地文化和宗教信仰。同时,也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涞源县的特色火锅等,为旅程增添更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