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寺

玉华寺

山西省 · 忻州市

五台县玉华寺亦名玉华池,详细介绍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玉华寺位于五台山中台顶东南麓,坐北向南。
  • 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由唐朝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兴建,并命为仁王护国道场。不空和尚是北印度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
  • 明朝成化年间改名为万寿禅寺。
  • 历经唐、宋、元、明各代,屡有兴废。至明景泰年间,殿堂俱废,后由径山愈公大禅师偕门人蕴公一庵禅师重兴。
  •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改为黄庙,成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乾隆帝时又是章嘉五处之一。
  • “文革”后期(1978年)寺院被拆毁,现仅留残垣断壁、塔基、青石碑文等。
  • 自2003年起,经宗教局批准,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现由信行法师主持。

二、传说与遗迹

  • 据《清凉山志》记载,隋朝开皇初年,有五百应真栖此,龙神修供。池中生出白莲花,莹润光洁如玉,因而砌栏围之,称为“玉花”。
  • 寺内现存明清两代遗址,包括罗汉坪、闭关房、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文殊院、玉华池(隋代古井)、藏僧塔林(约二十余座)、汉僧塔林(三十余座)、龙王庙、罗汉脚印、青石碑十余块、国师塔院等。
  • 明铸五百罗汉像现仅存二百六十余尊,寄存在五台山显通寺内。

三、宗教地位与影响

  • 玉华寺曾是唐密祖师不空和尚所建的密宗护国道场,与佛光寺、清凉寺、金阁寺、大华严寺等共同修奉佛经。
  • 是格鲁派在五台山最早的寺院,同时也是汉藏僧侣同寺、同住、同修的典范。大慈法王释迦耶协的法孙净修宏觉灌顶大国师绰吉坚参曾长期在此修行传法。
  • 历代受到皇室供奉,康熙、乾隆、嘉庆皇帝曾数次驾临玉华寺,并留下御笔楹联、诗句等。

四、重建与现状

  • 2003年,信行法师率僧众弟子偶访遗址,发愿修复。经政府许可,于2009年入住,开始重建工作。
  • 现已建成文殊院、龙王庙及毗卢院等部分建筑,为玉华寺的全面中兴拉开了帷幕。
  • 重建工作仍在进行中,同时接受各方面个人或团体的募捐。

玉华寺作为五台山著名寺院之一,在五台山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