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

山西省 · 运城市

芮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详细介绍如下: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木偶戏已有悠久的历史,普遍的观点认为它“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期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木偶戏又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芮城县的木偶戏独具特色,尤其是提线木偶,演绎灵活、造型生动,赋予了木偶新的生命。而独具一格的线腔和动作栩栩如生的杖头木偶,更是让芮城木偶戏在众多木偶戏中脱颖而出。线腔亦称“木偶戏”“扁担戏”“线腔戏”,传统的演出形式为舞台上由艺人操作戏偶表演各种戏剧动作,台下由演员配以唱腔,并有乐队伴奏,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戏剧表演方式。

芮城木偶戏是来自于民间又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散发着浓郁的黄河泥土香味。其纯正易懂的晋韵艺术唱腔曾流行于晋、秦、豫接壤的黄河三角地区。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巨大变化,芮城木偶戏也面临着衰落甚至消亡的危机。

为了拯救、保护和传承这一濒危失传的稀有民间艺术,芮城县的木偶戏传承人尚文彬多年来通过不懈地努力,将芮城木偶戏艰难地传承和保护了下来。他研制了各种角色的戏剧木偶道具、服饰,并恢复了20多出剧目,包括传统戏、民间小戏和现代剧目等。同时,他还自己设计制作的木偶,使其可以变脸、喷火、吹胡子、吸烟吐气、喝茶喷水等,极大地丰富了木偶戏的表演形式。

在尚文彬等人的努力下,芮城木偶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2012年,《人·偶》节目参加了第十六届“群星奖”,荣获一等奖;同年10月,芮城杖头木偶(肘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3年,芮城木偶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芮城木偶戏已经成为芮城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