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会馆
北京市 · 北京城区西城区太原会馆的详细介绍如下:
基本信息
- 位置:位于西城区广内街道储库营胡同15号。
- 修建时间与背景: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时任河北道的山西人康基田捐资修建。康基田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山西兴县人,感家乡学子“公车多苦逆”,遂倡建此会馆,旨在为山西学子提供一个交流、聚会、休息的场所。
建筑布局与规模
- 朝向与形状:会馆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
- 规模:其范围东西43米,南北85米,规模宏大,内部设有戏台。
- 布局:布局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路为四进院落,格局较为紧凑,基本保持原有形式,供旅居京师的乡友居住。西路为五进院落,大致分为南、北两组,南院庭院开阔,东西厢房各两幢,原为乡贤祠;北院为一格局规整的四合院。
历史与文化价值
- 重要人物与事件: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在京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太原会馆内,期间重点参与了《大清统志》的修纂,并坚持开展其重要著作《古文尚书疏证》的考据研究工作。阎若璩死后,后人将其位于太原会馆内的故居改建为祠堂,专肆供奉。
- 近代革命活动:近代时期,太原会馆也曾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活动点。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高君宇,曾在会馆秘密聚会、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
- 会馆文化:会馆的雏形最早始于汉唐时期,明清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举子和商人们希望在京城能有一个具有乡土气息的立足之地,凭借乡谊能够相互关照,于是各省各府甚至各县纷纷在京建立会馆。太原会馆作为其中之一,承载了山西人在京的乡土情谊和互助精神。
现状
目前,太原会馆已破损,现为民居大杂院,但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西城区正积极开展会馆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包括太原会馆在内的多处会馆正在进行修缮和活化利用,以期在保留城市记忆、老城整体保护和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太原会馆的详细情况,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当地文物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