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

山西省 · 临汾市

霍州市舞台表演详细介绍如下:

霍州秧歌

霍州秧歌是临汾十余个县市秧歌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品牌,俗称“秧歌家伙”,是一种融说、唱、舞于一体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霍州一带。其曲调优美,道具别异,表演幽默诙谐,在当地和周边地区很受欢迎。

起源与历史

霍州秧歌的起源没有确切文字记载。据老艺人们回忆,产生的时间可追溯到清代咸丰年间;也有老艺人说是起源于宋代,其依据为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北宋年间一个正月十五的前夕,霍州一家客栈里,东西南北的客人在此云集,个个身怀绝技。在店老板的动员下,大家组成一班“红火”队伍,参加当地社火表演,并一炮走红。有细心的人将其节目一一记下,在随后的表演中不断翻新,渐渐演变成了霍州秧歌这种形式。1957年,中央歌舞团曾对霍州秧歌进行过专门采访和整理。

表演形式与程序

霍州秧歌可以在舞台上表演,也可以在行进中随时打开场子展露身手。表演人数通常有十位,包括伞者、花鼓手(鼓老)、老娘、公子、小丑、货郎,还有花身子四人(女角,古时常有男扮女装者),另外还需要伴奏乐队五人。其中,伞者是总指挥,右手举伞,左手摇“响环”,以说唱为主。其余表演者也各有其责,但都以说唱见长,且即兴编词,言词幽默风趣。每位表演者都有不同的装扮,尤其是花鼓手,扮相很有特色,身着紧身衣、腰系短裙、头扎白毛巾、额前系有“缠丝”,边击鼓边耍“缠丝”,是秧歌队伍中的灵魂。

霍州秧歌的表演程序大体分为清场、走场、混场。开头部分即“清场”,鼓手率花身子等人逆时针走大圈,伞者则顺时针走小圈,即兴编词,譬如走进村民大院,伞者会出口成章:“这座院子盖得高,里里外外拿砖包,四角四棵摇钱树,当院是个聚宝盒。”随后,伞者以巧妙的说唱呼唤其他演员上场,进入“走场”。鼓手擂击花鼓,舞动“缠丝”,一路花梆步冲进场内,尽现特技,如“馒头花”“黑虎掏心”“回荆州”“二龙戏珠”等,花样变化多端。“混场”时,众表演者在各种队形交替变化中,围绕鼓手成“一字”或半圆队形,鼓手起调,众人唱合,或齐唱,或对唱,歌声内容常见有历史典故、社会风情、花草人物等。最后,整场秧歌表演在伞者“唱了一锣又一锣,再唱一锣也不多,有心继续唱几锣,奈何多场还未送”的歌声中结束,在震天的鼓乐声中,朝另一场子走去。

道具与技巧

霍州秧歌艺术特色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艺人的独特道具和表演技巧。如鼓手头上的“缠丝”,选用青竹材料,并经刮皮肉、煮沸等多道程序,将其卷缩成螺旋状,使竹皮不硬不转,弹性自如。表演时,舞者既要头舞缠丝,又要快速地边击鼓边绕缠丝,同时击鼓还要变换掏腿打、撩腿打、跪地打等多种姿态,矫健敏捷,欢快风趣,技巧性高。花鼓也是重要道具,长24厘米,鼓面直径13厘米,舞者挎于腰间。

霍州秧歌的表演中,还有“小斗锣”这一道具,为“花身子”手持。表演时,舞者左手托锣来回转动手腕,右手持锣板上下擦击锣心,绸带随之上下飞舞,伴以轻快平稳的“圆场步”,形成上俏下稳的特点。

唱腔与曲牌

霍州秧歌的唱腔分硬调和软调两种。硬调高亢而嘹亮,软调则优美缠绵。硬调有《探亲》《小观灯》等,软调有《萱花》《破赤牛》等。此外,还有丰富的打击鼓点牌子,如《流水》《风搅雪》《截断桥》《三翻身》《三探妻》《狮子大张口》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全域旅游推动了霍州秧歌这一文化遗产的蓬勃发展。如今,走进霍州县衙、七里峪旅游景区等处,霍州秧歌表演老树开新花,充满勃勃生机。